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自信

书画易购-“徽风墨韵”艺术包精美书法作品:张兆玉  滚滚长江东逝水  180×96(点击可直接购买)

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自信

书画易购-“徽风墨韵”艺术包精美书法作品:张兆玉  滚滚长江东逝水  180×96(点击可直接购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值得珍视的,应该是重新找回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自信。
       30年来,国家不断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发展思路明确,这就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诸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书法艺术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反思这一过程,书法艺术在当代面临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越来越突显。一是在现代社会文化条件下,古老的书法艺术能不能生存。二是书法艺术的“现代性”在哪里。或者说,根植于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土壤里的书法艺术,移栽到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土壤里,能不能开花,开什么花。这两个问题无法回避,而且还会长期存在下去,只是经过了30年的探索、争论、实践,我们解答这两个问题有了更多的现实依据、理由和信心。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文化,30年来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为:一、.形成了从中国书协到省市自治区书协及市县书协比较完备的书法家组织系统。这是书法艺术被国家承认为一种专门艺术的最重要的标志。二.以专业书法家、业余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为主体的书法人口数以百万计,并且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至此,书法开始成为大众艺术。三.基本确立以展览为主,以报刊出版物、电视、网络为辅的书法作品及其复制品的社会传播方式。四.初步形成书法的学术研究机制与书法学科的基本框架。五.初步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书法教育体系。六.书法艺术成果被纳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文化奖励项目的范围。七.书法作品成为艺术市场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商品,相关的工具材料(如文房四宝)产业的稳定发展。八.民间书法社团的迅速发展。
       从这些方面的成就看,可以说,在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体制与机制已基本成形。数千年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这是一种崭新的文化体制,当然还需要调整、改革,不断完善,但它为书法艺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初步形成了社会文化体制的格局,并不意味着书法艺术已经适应现了现代文化土壤,不存在发展的困境和生存的危机。近20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这里仅略述相关的社会文化条件。
       一、实用书写基本退出社会用字领域。近代以来,引进西方先进机械印刷术,逐渐取代传统的雕版印刷及手写本书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及网络为基础的处理、传输汉字的新技术迅猛发展,如激光照排、数码成像、光储存、电视、传真、手机信息、卫星传送等等,使文本的处理、传播更为便捷、准确、高效,基本取代了手工书写。可是在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实用书写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上至皇帝的圣旨、朝廷的文告、法令,下至市井的契约、账目、字据、便条,等等等等,全是实用书法。实用书法的社会功能要比艺术书法重要得多,广泛得多。东汉大文豪、大书法家蔡邕写了一篇咏赞毛笔的《笔赋》,无一句涉及书法艺术,全是赞美文字与实用书法的功能,如“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叙五帝之休德,扬荡荡之典文。纪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勤。传六经而辍百氏兮,建皇极而叙彝伦。综人事于昧兮,赞幽冥于神明”。(1)这是一种大文化的文字观、书法观,不同于现代语言学简单的交际工具论。实用书法也有审美,只是从属于社会功用而已。商周钟鼎铭文、楚简汉碑、北碑、南朝墓志、敦煌遗书中的写经,等等,都有不同的审美表现,其佼佼者完全可以与名家书法比肩。没有这样的大文化的文字观和实用书法的浓厚氛围,产生书法艺术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实用书法退出社会用字领域,艺术书法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三次“换笔”,毛笔逐渐成为“奢侈品”。毛笔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书写工具,书法艺术的特性与魅力与毛笔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书法艺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出现了三次“换笔”运动。第一次“换笔”,是上世纪初引进西方机械生产的钢笔(金属尖,自动注墨水)。有意思的是,引进钢笔与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几乎在同时,尽管出乎偶然,但个中机缘值得寻味。“废科举,兴西学”,推行“洋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经世致用人才,钢笔是最为便捷的书写工具,所以很快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第二次“换笔”应该说是60年代普遍使用无需灌墨水的圆珠笔。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末,与前二次不一样,不是“笔换笔”,而是“笔换电脑”,彻底的“换笔”。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全民普及电脑,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换电脑”使“爬格子”变成了“敲键盘”,彻底改变了书写方式,这也是前面所述实用书法退出社会用字领域的最直接的动因。不仅如此,“换电脑”还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就书法而言,没有书写经验,就不知道“笔顺”;没有毛笔书写经验,就不知道“笔势”、“笔意”,无法欣赏书法艺术,正是基于“换电脑”对于书法艺术生存条件改变,90年初出现了书法前途“悲观论”。有趣的是,近20年来电脑的逐渐普及,并没有出现毛笔使用者的剧减,反而是在增多,当然毛笔基本上是用在文化消费,成了“奢侈品”。
       三、知识分子阶层整体上疏离书法艺术。中国古代的“士”或“士大夫”,被现代知识分子阶层所代替,这是一个复杂的热门话题,暂不具体讨论。一般说来,我们的“知识分子”是指受过一定的专门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典型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精英,除了在他的专业领域有突出的成就外,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文化价值的关怀。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往往是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可是,知识分子阶层,整体上是与书法艺术越来越疏远。在中国古代则不然,知识分子是书法艺术的直接参与者,是书法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的主体,所以传统的书法艺术的主流是士人的书法,高雅的书法。古代知识分子典型,以“道”为自任,特别注重伦理道德,通过内化的道德力量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书艺只是知识分子“修齐治平”之后的一种“余事”,是“游于艺”中的一“艺”。名士书法家的优秀作品,基本上是在“游”的状态下产生的,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技”与“道”的统一。所以,古代书法名家都是业余的,他的主业提升的“余事”,所以“人品高则书品高”,现代知识份子整体上疏离书法艺术,是书法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困境。

       四、专业书法家与“专业水平”的错位。古代名士书法家是业余的,但也要专业书法家,主要是社会上以“佣书”谋生的职业写手,官府中专门从事文书、抄写工作的下层文吏,以及寺庙里的职业写经手。史籍中偶然出现关于“佣书”者的零星记载,如《北史》提及的“蒋少游”,《梁书·孝行传》提及的“沈崇傣”等,但不详其作品面貌。近代以来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楚帛书、汉简、敦煌遗书、及传世的碑刻墓志等等,都是专业书法家的手笔,其佼佼者已成为传统书法经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这部分经典不详其作者姓名,可谓是“无名氏书法”。专业书法家是以实用书写为业,整体水平是远远比不上名士书法家的,这是封建社会的文化专制使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建设的推进,现已初步形成书法专业工作者队伍,人员不多,主要在事业单位。他们在书法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也是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其中,专业从事书法创作的是少数,这少数专业书法家往往兼及其它书法社会活动中的组织、教育、普及、传播、出版等工作。另一类专业书法家属于自由文化人及书画市场的经营者。估计以后专业书法家队伍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依存于公共文化事业或文化市场与面向书法大众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大的改观。
       从现代社会分工看,专业化发展有四个主要动因,一是效率,二是技术、技能,三是标准、水平,四是创造、创新。书法艺术专业化也会遵循这个逻辑,只是作为艺术文化中的一个门类,作品处于中心地位。也就是说,通过书法作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四个动因集中体现在书法作品上,而且在实现过程中,膨胀的艺术市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关于“创作”的“外功”的文化传统,如“诗在功夫外”、“画在功夫外”、“书在功夫外”等等,只要我们不拘泥字面的理解,就会发现“外功”的要求是符合传统艺术的发展规律的。书法艺术的“字外功”主要有两项,一是道德修养,二是文化积累。正是这两项“字外功”使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并且保障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品位,用现代的话说,保障了书法作品的“专业水平”。在现代艺术专业化模式中,尤其是在艺术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字内功”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新奇,越来越“专业”,可“字外功”却得不到保障,所以从整体上看专业书法家与“专业水平”出现错位。
        以上主要是从社会文化的变异来看书法艺术的生存和发展。


转载自书画纵横

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自信

原创文章,作者:九华山书画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hsshw.com/3909.html

联系我们

0566-3229666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25275533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