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画里的秋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西汉诗人刘彻在《秋风辞》中描绘了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纷纷飘坠的金色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传达出秋风萧瑟的忧伤之感。然而,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看待秋天则积极得多,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赞秋日风光美好。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西汉诗人刘彻在《秋风辞》中描绘了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纷纷飘坠的金色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传达出秋风萧瑟的忧伤之感。然而,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看待秋天则积极得多,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赞秋日风光美好。

  我国古代诗人热爱秋天,历朝历代均有大批文人骚客以“秋”为主题进行创作,他们在作品中描绘秋天,歌颂秋天,也寓情于景,寄托与宣泄了作者或离别,或感时伤怀,或悲悯无助的情感。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欣赏古代名画里的秋天。

 

古代名画里的秋天

       马远(南宋)《月下把杯图》,25.7×28厘米。


  《月下把杯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的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有诗句曰:“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似乎正是这个意境。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手中把杯迎友,显得是那么的亲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静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

  此作品在用笔上,画家将山石扩大了斧劈凌厉的皴法,又以勾线之笔将山石润染的色墨交融,轻快直扫的用笔,以及棱角分明的点苔勾线,让人深感笔墨墨色淋漓般的畅快。马远独具魅力的勾线画风,对南宋后期院画的影响深远。马远供奉内廷,其画深得帝王贵胄们的亲赏。在绘画的章法上,马远应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重要突破。马远构图辄以“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作半边景物,以凸显山林广大幽然之空间”。此图便是典型取半边景物而创作的代表传世精作。在笔者看来,这幅画除了人物外,最出彩的地方便是两竿灵动相交的清竹,画家为了打破画面的平整无奇,意将竹篁婀娜多姿的线条写得摇曳生动,使画面顿感鲜活。这就较为符合画家“写竹笔势多横斜之态”之妙姿。画上亦有较为重要的楷书诗句题跋“相逢幸遇佳节时,月下花前且把杯”,之所以说他重要,因此诗句是宁宗皇后杨氏(杨妹子)所亲书,故而就显得十分珍贵了。画上钤有印两枚,一方漫漶不清,古画鉴定为“杨姓之章”,另方为“坤卦小印”,应都为内府所藏之印。

  这幅《月下把杯图》传世册页,尺幅虽小,然其画面所凸显出的精逸和生动程度,绝对可喻之为马远“小中见大”的扛鼎力作。


转载自 中国书画网


古代名画里的秋天

原创文章,作者:九华山书画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hsshw.com/3088.html

联系我们

0566-3229666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25275533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