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胡寄樵先生】胡铭专栏(一):父亲为两位巨匠治印

        文| 胡铭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以制作印章的一门艺术。它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

        文| 胡铭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以制作印章的一门艺术。它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

【追忆胡寄樵先生】胡铭专栏(一):父亲为两位巨匠治印

        篆刻作为国粹之一,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篆刻的鉴赏,宋元之前是以时代论风格,明清之后以流派论成就,尤重个人风貌。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我的父亲钟情于艺术,在安庆早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真正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始于1976年,而且是以篆刻最先闻名。当年文化部在全国遴选书画篆刻作品赴日本展出,要求极高,父亲精心准备了数月,一方“劳动创造世界”白文印,经层层筛选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了全国六方佳印之一,《人民中国》《书法》《朝日新闻》等刊物相继作了报道,此印还收入《现代印章选集》《篆刻要略》等专著,其名亦载入《中国印学年表》。

【追忆胡寄樵先生】胡铭专栏(一):父亲为两位巨匠治印

        父亲研究领域宽广,之所以能出成绩,得益于自身的潜心致力,更得益于名师的解惑指点。在数十年求学生涯中,曾问学于当代著名学者罗尔纲、启功、耿宝昌、王志敏诸先生,从师于书画大家林散之、高二适、徐子鹤、陈大羽、石谷风等先生。这既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收获。

        父亲长期从事文博研究工作,无疑对他的艺术创作大有裨益,作品弥漫书卷之气。法书以隶篆为主,于古碑铭文手摹心追,后又精研蜾扁体,苍拙隽逸,自成一貌。篆刻从秦汉入手,兼收浙皖二派,朴茂雄浑,峻骨多变。当代著名篆刻大家金禹民先生曾给予极高的评价。

        父亲的一生,篆刻不计其数,自用印当然不少,而索印者更是甚多,既有亲朋好友、书画同仁,也有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甚至还有很多位高权重之人。

        中日两国当代书坛泰斗林散之先生、青山杉雨先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和辉煌的成就,为中日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举世公认。当年作为一名书法篆刻爱好者和研究者,父亲曾有幸为这两位书坛巨匠刻过印章。然详情却鲜为人知,现回忆简述一二。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父亲便受业于林散之先生,深得其教诲,遂艺学渐进。每次去南京,父亲都要带上大量习作请老师指教,先生满意时就会笑着表扬,不满意时定要指着额头大声批评。林先生本人虽然不刻印,但其鉴赏力特高,也一直关注着父亲篆刻的进展,并为其印谱热情题签: “寄樵治印”。

【追忆胡寄樵先生】胡铭专栏(一):父亲为两位巨匠治印

        七十年代末,林先生即让家父为其治印,可父亲却秉承旧的传统理念,不敢贸然为之,笑着在纸条上写道:“不成不成,学生怎么能够为老师刻印呢?”(因林先生耳聋,仅靠书写予以交流) 林先生看了之后,连称没有关系,并大赞其印有“今古之风”。尽管如此,父亲仍迟迟不敢动刀,于是这一搁便是数年。八十年代,先生又一次提及此事,并明确了具体印文,这下父亲不便再推辞了,于是斗胆刻了一枚白文小印“乌江散人”。虽然得到先生的认可,而父亲还是不放心,仍补充道:“此印只是留着玩玩,可千万不能盖在老师的作品上。”先生点点头,父亲这才如释重负。后来先生真的也就是这么做的。

【追忆胡寄樵先生】胡铭专栏(一):父亲为两位巨匠治印

        实际上,为林先生治印的人很多,况且皆为大家,他根本不缺印章,而先生既然如此,其实并不在乎学生的档次、水平之高低,意在鼓励、鞭策后学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文房四宝代表团出访日本作文化交流。此前,副团长李先生邀请父亲书写一幅作品作为交流,同时还请父亲为青山杉雨先生刻一方印。后来日本书坛的第一、第二号人物青山杉雨、浅见笕洞先生见到父亲的书法作品,细细品味,啧啧称赞,并说这是见到的中国最好的隶书。两位老先生热爱书法,毕生追求和研究,成就斐然。当然,这或许是日本友人出于礼貌赞誉有加,也可能是他们对国内某些佳作不太欣赏而已。无论怎么说,他们对父亲的书法还是相当推崇的。代表团将此幅书法作为礼品赠送给了浅见笕洞,先生非常高兴。而青山杉雨先生对父亲的篆刻,更是大为称道。宴席间,老人还向日本同道作了高评。此情此景,日本和国内报刊均做了报道。

【追忆胡寄樵先生】胡铭专栏(一):父亲为两位巨匠治印

        由于是两国之间的艺术交流,父亲对此印较为重视。以往不少印章,都是提刀即刻,这一次父亲却认真地在石料上勾出字样,再开始下刀,于是一方白文“青山杉雨”姓名印便应运而出。可当时父亲觉得并不是非常满意,遂磨去,次日重治此印。或许,他是不愿让外人小觑中国的篆刻水准,力求高质量,力入新境界,充分展示出这一艺术之精妙。其实,在这以前和之后,父亲曾为多位日本书家和学者治印,而此印堪为上品。

【追忆胡寄樵先生】胡铭专栏(一):父亲为两位巨匠治印

作者简介

胡铭,笔名鹄鸣,安徽省安庆市人,祖籍安徽绩溪,兴趣爱好广泛,于书画艺术皆有所涉猎。

【追忆胡寄樵先生】胡铭专栏(一):父亲为两位巨匠治印

本文配图由作者胡铭提供,文章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原创文章,作者:九华山书画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hsshw.com/3928.html

联系我们

0566-3229666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25275533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