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能够获得一把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钥匙 ——安徽省蚌埠市书协主席季永访谈
学习书法能够获得一把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钥匙
——安徽省蚌埠市书协主席季永访谈
黄俊俭:2017年5月18日,你申请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淮河文化主题书法展在蚌埠市博物馆举办。请你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相关情况。
季永: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是国家对于艺术家资助的一个项目。当时,接到通知以后,作为一个在地域发展的书法工作者,我经过思考以后确立一个地域性的文化主题。因为淮河是我们江淮儿女的母亲河,所以就确立了淮河文化主题。淮河从桐柏山发源,流经安徽、江苏,最后流入洪泽湖,每一个流经的城市历代先贤都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而且这里产生了道家文化,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人物,比如老子、庄子、淮南子、曹操、华佗、朱元璋等,我从历代诗文中选择一些内容,同时经过多次采风,自己也创作了一些诗歌和文字作为书写的文本,历经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该项目,2016年正式通过了验收。完成这个课题以后,我觉得意犹未尽,因为在采风创作过程中我对淮河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我就有了要做一个专项展览的这样一个想法。随后,我又完成了近100件作品,经过筛选最终留下80件作品。201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我在蚌埠市博物馆推出了这个展览。将地域性的主题作为书法展的内容,恐怕在全国还不多见。这个展览不仅是展示书法,我想通过书法唤醒大家对于地域文化的热爱,也是我对淮河和地域文化的一种反哺。
黄俊俭:蚌埠市书协积极推进书法进课堂,市书协是如何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师资培训工作的?
季永:如今,书法进课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推进书法进课堂最大的问题是师资。虽然相关的书法教材很多,安徽省也编写了书法教材。但是,各地的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师来教学。因此,这些年我在蚌埠市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师资培训,为期一般是三四个月,最多半年时间。从事书法教学的基层教师,往往都是语文老师或者是美术老师,他们对书法的学科化建设和成果往往不太了解。书法在当代已经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了,而教育部门中的有些人仍然认为书法课就等同于写字课,这无形中把书法教育矮化了。一些学校的书法教师对像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的学科成果以及书法训练的方法,几乎是茫然无知的。我在培训中把先进的理念介绍给基层的教师,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于这样一个先期的尝试,不久之前市教育局召开了由教育部门、相关学校、书法教育工作者、书法家共同参加的研讨会,市教育局出台了一个推进全市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双百”计划,就是蚌埠市用两年的时间,培养100位优秀的书法教师,创建100所书法特色学校。书法特色学校的创建一旦达标以后,市教育局将给相应的经费作为保障。现在,这个计划已经启动。另外,我还在一些学校开展书法教学的试点,如蚌埠市九中是以艺术、体育教学为特色的一所高中。这所学校专门建设了一个专业的书法教室。我推荐了两位青年书法家来任教,其中一位还是安徽师范大学的书法研究生。初中部每个班保证每周一节书法课。他们还开设了书法高考班,第一期有40名学生。目前,教学工作推进的很顺利,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式,是按照美院的学习模式在推进。
黄俊俭:蚌埠市书法大展是蚌埠市书协的品牌展览。今年,将举办第三届,现在的征稿情况如何?展览将在何时举办?
季永:蚌埠市书法大展是我们一个品牌性展览,这个展览得到了安徽省书协李士杰主席的大力支持。这个展览自2017年年底开始征稿以来,目前收到了近300件稿件。经过评委的认真筛选,我们确定了130件入展作品。同时,对于名誉主席、顾问、老一辈书法家,我们都是积极约稿的。2018年4月22日,展览在蚌埠市博物馆开幕,省书协主席李士杰亲临蚌埠,著名书法家杨士林在开幕式上致辞,蚌埠市副市长张晓静宣布展览开幕。
黄俊俭:近年来,蚌埠市书协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季永:一是市文联开辟文艺大讲堂。邀请国内一些知名的书法家来蚌埠讲学论道;二是市协会利用博物馆开展一些讲座;三是鼓励市书协主席团成员开设书法工作室,开展社会教学;四是我也利用市美术馆的平台实施优秀青年书画人才公益培训计划。这个计划吸纳了13位具有一定实力的书画家接受义务培训,并组织他们出去采风创作,今年计划给他们办一个成果展;五是针对一些重要的展览举办专门的培训;六是将优秀的作者推荐到省书协、省书法院,甚至省外去学习。
总之。我们是尽最大的努力,利用各种资源帮助青年作者不断的成长。
黄俊俭:你认为现在的书法家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季永:如果说当代书法家还存在着某些缺失的话,我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深入的学习,是应该摆在首位的。当代书坛的诸多乱象,实际上无一不体现出当代书法价值观的淆乱。纠其原因,应该说是我们对于书法的传统缺乏认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哲是不分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对于诗文、书法,甚至包括他的学问与社会实践是一体的,学而优则仕。近代以后,随着西方思想的渗入,尤其是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已经很难有机会系统的学习传统文化了。在当下,我认为学习书法能够获得一把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钥匙。书法的各种书体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学习书法,同时也就学习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
随着书法学科化的发展,书法与美术互相融合。今天,我们看一件书法作品,不仅是从传统意义上去欣赏,更多地是从一件艺术品的角度去解读它,这也为当代书法的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因此,作为一个有志于传承发扬书法艺术的书法人,我认为还是要深入到传统里面。我个人选择调入文博行业,也是基于这个考虑。我们要与古为徒、直面古人,对于历史文化的学习,不仅是从书本上看一些印刷品,而应更多地去看书法文献、文物,这对于建立书法的价值体系,恐怕意义更加深远。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访谈内容发表在2018年5月30日出版的《书法导报》)
季永作品
转载自黄俊捡书法
原创文章,作者:九华山书画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hsshw.com/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