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这些书画大家】胡铭专栏(八): 交相辉映——石谷风

      200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安徽省博物馆为石谷风先生从事文博、艺术工作60年举办座谈会。2016年先生逝世,同年底。

      200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安徽省博物馆为石谷风先生从事文博、艺术工作60年举办座谈会。2016年先生逝世,同年底。

【回忆这些书画大家】胡铭专栏(八): 交相辉映——石谷风

        石谷风 (1919——2016年),祖籍湖北黄梅,出生于北京,我国著名鉴定家、画家。先生毕业致力于文博研究工作,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先后出版专著几十部。他把考古上的慧眼又用于绘画上,交相辉映。早年曾师从黄宾虹,请益甚勤,此外还得到张大千的指点,功底笃深。他是一位大画家,但画名却不及同辈高人,那是因为被其文物鉴定之名所掩。尽管如此,先生的水准和艺境还是备受推崇的。老人在71岁时曾受江西庐山纪念馆之邀,临摹仿制了一幅四尺整张的唐寅《匡庐图》,神韵再现,几可乱真。

        上世纪60年代,父亲有幸结识了石老先生,深为他的学识和艺境所折服,遂不断请教,对他的书法和考古研究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石老于50年代到合肥后,一直在省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工作。他博闻强识,熟稔文史掌故,鉴赏精准,著名学者启功、史树青等人都对他赞誉有加。

        以前石老住在省博后面的宿舍,位于一楼,房间面积不小,光线尚可。作为专家,他淡于名利,处世低调,生活简朴。石老个头不高,微胖,慈眉善目,笑容时常挂在脸上,尤其是那抑扬顿挫的京腔,煞是好听,让人感觉亲近无比。老人豪爽,也喜欢说笑。每次到合肥,我都会随父亲去看望老先生,至少有十几次吧,我还在石老家吃过很多次饭。先生年长家父近20岁,我称他 “石爷爷”,可先生却一直让他的孩子叫我父亲 “胡叔叔”。其实怎么称呼倒也无所谓,关键的是他们间的那份情感。

        先生一肚子学问,言谈间都能让人汲取很多知识,可惜我当时年龄太小吸收不了。不过我倒是常常吵着让他给我画画,老人真是好性格,有求必应。我虽有点贪婪,但这些作品后来都赠送友人了。

        1979年夏,石老到安庆出差,办完事以后,父亲挽留他多呆一天,老人爽快答应。一整天时间,老人都是在我家里度过的。干啥?不外乎就是谈心作画。那一天,父亲还邀约了好几个朋友。所谓谈心,就是石老为大家上了一堂艺术理论课。所谓作画,就是他为朋友赠予了一批墨宝。先生开心异常,辛苦了一天也没觉得累。无论是大幅山水还是小幅花卉,都让人饱爱不已。尤其活泼的小鹿,姿态各异,笔墨见神,无怪乎有“画鹿第一人”之说。

        到了晚上,客人已散去。石老发现还没有给家父画画,便说道:“我来给你好好画一张。”于是,我们磨好墨,铺上一张大纸。石老聚精会神地画了一幅山水,这自是他的力作。

【回忆这些书画大家】胡铭专栏(八): 交相辉映——石谷风

       1994年石老到安庆开会,又抽空来我家小坐,闲聊之际,他还为父亲画了一张《柏鹿图》。柏树满铺画面,苍劲挺拔,三只小鹿欢腾而来,灵气顿生。

【回忆这些书画大家】胡铭专栏(八): 交相辉映——石谷风

        先生钟爱面食,尤喜北方那种层层叠叠的馒头。当时安庆多为松软型,只有极少店家生产北方馒头,这可急坏了我的母亲,她特地跑到东门几公里之外去买。当石老看到这些馒头时,甚是感动。

        石老与启功先生交谊颇深,他看我的父亲勤于钻研,便向启功先生引荐了家父。父亲赴京拜见启功先生,启功老非常高兴,之后很多年,他都一直关心、指点着父亲。

       1993年,合肥市成立了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安徽站,按国家文物局要求需由七人组成专家组。包括石老在内的省直文博单位的六名老专家入列,父亲作为中青年专家也有幸进入。待评审通过之后,石老快慰不已,深表祝贺。其实父亲心里明白,他的成就,得益于先生数十年来的殷切教诲。

                                                                                                                                 本文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原创文章,作者:九华山书画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hsshw.com/4024.html

联系我们

0566-3229666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25275533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