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学养与书画

               唐宋元明清,公元618年到1911年,计1293年,至今我们提及的书画家不过百十几人。而真正开宗立派、代表时代能写入书画史的不过三五十人而已。每百年三五人,还是书、画两科(按今天的分类)。

       再谈学养与书画

       唐宋元明清,公元618年到1911年,计1293年,至今我们提及的书画家不过百十几人。而真正开宗立派、代表时代能写入书画史的不过三五十人而已。每百年三五人,还是书、画两科(按今天的分类)。

  学养决定书画的最终高度、深度。事物包含两个方面:一为物质,一为精神。于书画,物质为技术,精神为格调。技术主要包括笔法、结构(造型)、章法;格调是气息,有雅、俗之别。

  技术只要方法得当,下功夫,从经典中取法,较容易掌握。格调、气息,是人本身的问题,完全取决于个人修养。是天生与后天结合而产生出来的。

  物质与精神、技术与格调,精神、格调更重要。作品首先要不俗,才有价值。而决定作品雅俗,主要是人,除了天生部分,便是后天的学养。

  学养如土壤,才情是种子。

  我们如果是一颗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但是把这粒种子种在花盆里,只能长到一米两米。而把种子种到大地里,便可以自由地、宽松地、茁壮地成长,长成参天大树,从而成为栋梁之材。

  我们很多具备才情的书画家,技法很好,甚至与古人不相上下,但是没有风格。而风格是艺术史衡量与取舍艺术家的第一标准。就是因为土壤不足,学养不够,找不到创新的途径,而最终没有成为大家。

  学养深厚,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可以让我们找到形成风格的途径。学养厚与薄,决定书画成就大与小。学养决定书画作品最终的高度、深度。

  从事一门学科首先要具备专业修养。

  作为书画家,第一方面(专业内)要具备的学养就是对书画史论的掌握。熟谙书画史,知道书画发展的正变,掌握其中的规律。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找到创新的途径,才不盲目。了解历史,便知晓未来,也就知道今天要做什么。

  另一方面(专业外)的学养则包括人的襟抱、阅历、见识、知识、性情等等。襟抱决定一个人作品境界的高低。心胸宽广之人,作品方能大气。阅历能提高见识。见识多,眼光高,能分辨美丑。阅历广,见识多,胸襟也就开阔了。

  知识面广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性情往往是个性所在,是风格的天然条件。

  功夫在诗外。人们对专业内修养更重视,专业外的学养常常被忽视,而往往是专业外学养好的人,专业本身会做得更好。具备专业外的学养会使作品表现出更宽广更深刻的内涵。

  读书是增加学养的最为重要的途径。读经典之作,读圣贤之书。

  我们无法向前代圣贤当面请教,而读其书,则犹对其人。且所读之书,非只一家,便可取人类圣贤之思想精髓,丰满自己。形成思想,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艺术观解决了,作品就有了目标。

  读书之人,作品往往具有文气。文气的作品就不会俗、格调不会低。

  此外交游、阅历若能留心,皆可增加学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人也许会认为强调学养是为掩饰自己在诸如造型等方面的“不足”。非也。造型等方面属“技”的范畴。艺术,“艺”为道,“术”为技。经典作品在技法方面都已过关。

  技,尚属艺术的前一阶段;道是高层次的,是气息、格调、境界,道高道低便是由人的学养决定的。技,易;道,难。

  有些人的学养很好,但书法绘画的创作不是很高妙,这是因为缺少“技”的练习,技法是必须过关的。

  技法不过关,不足以成为本专业的行家能手,也如同技法好而学养不足的人要加强学养一样。

  对于修养好的人,技法便成了他的“修养”。

  这些有很好学问之人士,其专业与人生目标也往往不在于此。而他们的书画常常格调高古、文雅不俗,非一般习书画者可比拟。  

  (作者张公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刊副社长、副总编辑)

来源:中国文化报 

再谈学养与书画

原创文章,作者:九华山书画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hsshw.com/3078.html

联系我们

0566-3229666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25275533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